产品目录
服务热线:400-060-3233
手机号码:18516712219
地 址:上海市普陀区金沙江路1006弄1号5楼E/F室
技术文章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筑牢核废物安全防线:低场核磁技术破解高放固体废物处理造缝难题
筑牢核废物安全防线:低场核磁技术破解高放固体废物处理造缝难题
更新时间:2025-09-10   点击次数:20次


在核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,高放固体废物处理是公-认的世界性难题。这类废物具有放射性极-强、半衰期极长的特点,其安全处置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与人类未来发展。传统处置方法虽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一定优势,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安全封存的问题,而地质处置凭借多重屏障系统(如回填材料和围岩),将高放固体废物在稳定岩层中实现永-久封存,成为当前最-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。不过,地质处置的成功实施,离不开对围岩造缝过程的精准把控。

围岩造缝,即在处置围岩中人工制造裂缝,其核心目的是增强围岩对高放固体废物放射性物质的阻滞能力。若造缝过程无法精准控制,不仅难以发挥围岩的屏障作用,还可能因裂缝分布不当、结构不稳定等问题,受地质条件制约而埋下安全隐患。当前,行业内主要采用应力造缝与加速造缝两种技术提升处置效率:应力造缝通过机械应力诱导围岩产生裂缝,加速造缝则致力于快速生成符合需求的裂缝结构。但这两种技术普遍存在短板 —— 缺乏有效的实时监测手段,导致裂缝分布不均、尺寸把控不准等问题频发,严重影响高放固体废物地质处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。

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高放废物固废处理 (1) 

就在行业为造缝难题困扰之际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(LF-NMR)的出现,为高放固体废物处理(即 “固废" 过程)带来了革命性突破。相较于传统监测与分析方法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具备无损、快速、精准的优势,能够深度剖析高放固体废物处置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,为造缝优化提供科学依据。

在围岩造缝环节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实时追踪孔隙水转化规律与围岩骨架形成过程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,工作人员能够清晰掌握裂缝的生成速度、延伸方向与分布状态,及时调整造缝参数,确保裂缝均匀分布,有效增强围岩对放射性物质的阻滞效果,避免因裂缝缺陷导致的放射性泄漏风险。

而在应力造缝场景中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三轴压缩测试的结合,更是实现了造缝过程的精准控制。在三轴压缩测试过程中,核磁技术可直接观测到随着轴压增大,围岩内部裂纹数量的变化趋势与损伤演化规律。基于这些实时反馈的微观信息,工作人员能够精准调控机械应力大小与施加节奏,既保证生成满足处置需求的裂缝结构,又避免因应力过大导致围岩过度损伤,保障地质处置系统的长期稳定性。

从传统造缝技术的局限重重,到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赋能下的精准高效,高放固体废物处理(“固废")过程中的造缝难题正逐步被破解。这一技术为高放固体废物地质处置提供了更安全、更可靠的技术支撑。

应用案例:

7fa4ac221fbe9a24aefc2198b488cc47 


分享到:

返回列表 | 返回顶部
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 |   沪ICP备05036862号-3 GoogleSitemap
公司(www.niumag.net)为您推荐台式核磁,岩心核磁共振分析仪,动物核磁共振成像仪,核磁共振交联密度仪,核磁共振含油率测试仪等系列产品
联系电话:400-060-3233   传真:0512-62396659
电话:
18516712219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化工仪器网

推荐收藏该企业网站